• <output id="jnzg7"><track id="jnzg7"></track></output>
    <menuitem id="jnzg7"></menuitem>
    <code id="jnzg7"></code>
    <ins id="jnzg7"></ins>
  • <sup id="jnzg7"></sup>
    1.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世界今頭條!北京慢行系統交出首善標準答卷

      時間:2022-10-23 07:06:18    來源: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慢行系統的打造,選擇自行車和步行出行的居民越來越多。慢行系統的建設,也從最初的交通功能,向交通+休閑結合轉換,親水親綠,城市的慢行系統“越來越浪漫”。而不同區域的慢行系統也各具特色:東邊,朝陽區CBD慢行樣板工程實現了全域機非分離,讓通勤族騎行更安全;西邊,石景山產業園的慢行系統和河道綠道打通,讓騎行成為休閑健身的佳選;北邊,昌平區回龍觀至上地間長達6.5公里的自行車專用路,讓自行車“跑贏”私家車;南邊,亦莊新城涼水河邊的自行車“賽道”,讓街邊綠道成為網紅大道。

      十年來,滿足通勤、健身、休閑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統交上了首善答卷。


      (資料圖)

      交通理念

      從“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

      回望十年前的國貿橋、光華路,機動車還是“老大”,在機非混行的道路上,非機動車只能和機動車搶路,騎行艱難,而行人也只能在擠滿城市家具和各種線桿的道路上穿行。類似的情況在二環、三環、四環路輔路上也很常見。即使有非機動車車道,但因隔離帶“斷檔”原因,非機動車車道也常常被違停的機動車占用,市民騎行缺乏安全感。

      改變,源于北京持續推動的慢行系統改造升級。近年來,北京市堅持“以人為本”和“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交通發展理念,從規劃、建設、管理、執法等全方位體現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鼓勵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車騎行”方式出行。

      2019年,北京建成全國第一條自行車通勤專用路,成為“網紅打卡地”。自行車專用路有效提升回龍觀至上地通勤出行效率,讓自行車跑贏了在路上擁堵的私家車,收獲了一大批通勤“鐵粉”,累計通行量已超過570萬人次。

      通勤道路

      機動車為非機動車讓行

      同樣是2019年,朝陽區交通委啟動CBD一期慢行系統改造,提升CBD西北區方圓一平方公里的慢行環境。來自項目總承包單位之一的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道交二院副總工程師段海林介紹,一期工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治理執法停車,將機非混行,變成機非分離,機動車給非機動車和行人讓了路。

      在此基礎上,朝陽區交通委又于2020年開始二期CBD核心區方圓四公里的改造,將機動車友好環境變成慢行友好環境。智能斑馬線、多桿合一的信號燈、萬向指路牌……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安全通行得到保障。

      如今,在繁忙的CBD核心區金桐路上,去年種植的法桐已枝葉繁茂,機動車、非機動車和人行步道被四排法桐分割開來,各行其道。

      北京市政路橋管理養護集團有限公司市政工程二處項目副經理王帥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金桐路改造前,是一條機非混行的單行道斷頭路,通行條件極差。騎車要和機動車搶行,行人也只能在擁擠的步道上繞行破舊的城市家具。

      如何改造呢?王帥介紹,朝陽區和施工單位協調路旁的停車場讓出一部分空間,這多出的空間不但改變了金桐路的機非混行,還多了一處街角花園。

      昨天,在這處小小的街邊花園,馮女士正帶著兩歲多的孩子曬太陽。街角花園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被法桐、海棠和玉蘭包圍起來,雖然不大,但也是居民就近休息的最佳選擇。

      見縫插綠

      騎行不僅是通勤還是休閑

      像金桐路這樣的街角公園,在CBD核心區項目改造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在光華路,一處口袋公園種植了銀杏和常綠松樹,樹木的周圍設置了行人可以落座的區域,部分行人正在休息。

      不僅僅在CBD,街角公園、口袋公園、體育公園……各類方便市民騎行和步行的小公園在全市的慢行系統改造中都有呈現,見縫插綠,設置休閑空間,各區可謂各顯神通。

      沿著長安街繼續向西,整條長安街成為騎行愛好者首選的打卡線路。從長安街以東的城市繁華到長安街以西的山水融城,從天安門的日出到首鋼大橋的日落,市民騎行打卡的照片在社交網絡上收獲連連點贊。

      今年,熱愛騎行的石景山居民劉先生勸妻子入手一輛自行車,夏天時幾乎每天都會和妻子出門騎行,向東奔向天安門,向西則到達門頭溝馮村。劉先生所在的小區,也有不少年輕人愛上了騎行,經常組隊“刷長安街”,對他們來說,騎行不僅是通勤,更是休閑。

      在石景山保險產業園,北青報記者看到,“永引漫行”系統呈現在市民面前,濱水綠道、園林步道、園區便道和空中廊道“四道融合”,不少市民悠然騎行看景。

      沿著園區內四通八達的高架空中廊道,步行者可以到達園區多個方向的寫字樓內部。同時,還可以沿著空中廊道步行到全封閉兒童平衡車賽道。繼續向前,永定河濱水綠道映入眼簾,并可以連通更遠。

      北邊,在回天地區,去年北京打通了一條貫穿回天地區和北部中軸的42公里騎行綠道,搭建了一個安全連續、覆蓋廣泛的“騎行+步行”網絡體系,促進自行車、步行與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南邊,在亦莊濱河森林公園入口,不時有市民騎車進入涼水河邊的運動休閑場地。這塊寶藏公園既有隨坡起伏的紅色自行車“賽道”,也有置身花境的休閑座椅。

      文/本報記者 劉洋

      攝影/本報記者 黃亮

      延伸

      北京將打造396.8公里濱水慢行系統

      十年來,“一半是通勤,一半是休閑”的北京慢行交通系統給出首善答卷。道阻且長,前路仍在繼續。

      據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將繼續打造濱水慢行系統396.8公里;完成綠道系統350公里,建設連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至十三陵水庫昌平42公里綠道,以及永定河、潮白河等綠道,重點推動通惠河沿線自行車專用路,清河、涼水河沿線步道和自行車道系統工作;完成24條廊道建設工作,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車道總里程達到約1500公里。

      在具體安排上,北京將繼續打造特色騎行路線。結合城區內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條特色文旅騎行路線,串聯沿線的“吃、喝、玩、樂、行”,沿“網紅”景點,配套提供自行車驛站、游玩導覽圖等服務。結合郊區的風景文化走廊,外圍郊區打造20條特色鄉村騎行路線,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鄉村風貌,沿騎行路徑結合鄉村民宿、酒店和服務站等增加驛站,吸引人們前來休憩、消費,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文/本報記者 劉洋

      標簽: 系統改造 北京城市 非機動車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